洋葱快评|每一次“撤稿”都是对中国学术界的鞭策
2022-05-10 16:50 编辑部  https://kandianshare.html5.qq. 审核人:

洋葱快评|每一次“撤稿”都是对中国学术界的鞭策

齐鲁壹点 2022-05-09

评论员 王学钧

又见中国学者论文被撤稿!近日,国际计算机学会从数据库中一次性撤回323篇论文。论文署名几乎都是中国作者,研究单位中不乏华东理工大学、中国农业大学等“双一流”高校。该学会调查发现,疑似有“论文工厂”套用了另一个国际学术会议的名称、地点及时间,批量发布会议论文,且均没有进行正当的同行评议。

这些年,中国学者论文被撤稿的事时有耳闻。随便上网一搜,相关信息便会扑面而来。仅世界著名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一家的部分“爆料”就足以令中国学术界汗颜——2015年3月,43篇论文被撤稿,其中41篇来自中国;同年8月,64篇论文被撤稿,其中61篇来自中国;2017年4月,107篇论文被撤稿,所有论文都来自中国。论文被撤稿,有的是因为数据造假,有的是因为图片错误,有的是因为同行评议缺失,有的是因为结论不可靠或结果无法重复,如此等等。在被撤论文的背后,往往有一桩各取所需的学术生意。在这桩通常由“掮客”主导的生意中,急于以“科研成果”牟利的“作者”是买方,精于以代写代发论文赚钱的机构是买方。

从这个角度看,国际计算机学会宣布撤稿并不多么出人意料。至少,在同行评议环节,此番撤稿较诸以往并无什么不同。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就此忽视其中的某些“新意”。作为图灵奖评选机构,国际计算机学会是全球计算机领域影响力最大的专业学术组织。这个学会一次性撤回三百余篇中国学者的论文,撤稿规模之大、涉事作者之多前所未有。直接套用国际学术会议的名称、地点及时间,借“会议论文”之名蒙混过关,将大量问题论文“拉”进国际计算机学会的数据库,操作手段之粗陋、作弊姿态之放肆前所未有。

在一定程度上,这固然可以归因于国际计算机学会的“把关”不严,但在更大程度上,这源于来自中国的“外包机构”。这些机构名义上“承包”着同行评议的活儿,暗地里做的是代发代写论文生意。这桩生意能做成这样,似乎说明,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呈现出来的学术不端更严重了。

长期以来,论文一直是职称晋升、奖项评比以及人才遴选的重要“敲门砖”,不少人通过借助论文获得了科研项目、学术奖励、荣誉称号、带生资格,有的甚至还借此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。也正因如此,一些人打起了论文的主意,弃学术诚信原则如敝履,挖空心思把论文发表打造成了一门可耻的生意。

对中国学术界而言,国际学术机构的每一次撤稿都是一次鞭策。为遏制学术不端、净化学术生态,为提升科研质量、提升国际形象,有关部门、单位必须严格把关,并尽快在论文评议与与学术评价等关键环节有所“突破”。

关闭窗口